【相對論】 14年前的6月,我參加高考,成為那一年的河北省文科第一名。 我的家鄉(xiāng)在河北省遵化市,一個山清水秀的小縣城,我就學的高中是遵化市第一中學。當年我讀書時學校的風格有點類似于現(xiàn)在的衡水中學,即所謂的軍事化管理、高強度教學等等。那時候,我過了三年在外人眼中苦行僧般的中學生活:朝五晚十,期間被教學、習題和體育鍛煉所填滿;所擁有的無非宿舍里一張鐵床和簡單行囊、教室里一張課桌和堆得高不見人的習題冊。沒有動漫、電影,沒有游戲、直播,沒有廣泛閱讀和郊游,僅有的娛樂是少量音樂和體育。 在今天的同學們看來,這樣的生活是壓抑、單調(diào)、痛苦甚至可悲的。但是人對生活價值的追求,是不可能脫離他所處時空局限的。在我當年所處的環(huán)境下,這樣的生活學習狀態(tài)被普遍視為理所當然,彼時身處其中,倒也自得其樂。 而14年后的今天,我仍舊為自己曾經(jīng)擁有過這樣一段獨特的生活經(jīng)歷而自豪,至今我仍得益于這段生活所賦予我的樸素、簡單的生活審美,以及在持久高壓狀態(tài)下的情緒調(diào)節(jié)能力。 那個時候,高考對于少年的我來說,充滿了神秘感和神圣感。小城市的孩子,沒出過多遠的門,通信網(wǎng)絡(luò)和傳媒不似現(xiàn)在這般發(fā)達,對外部世界的理解絕大程度上還停留在書籍和電視新聞。那時的少年心性,覺得未來與遠方充滿了未知的神秘。高考對當時的我而言,就是一扇門,它通向我所好奇和向往的未知世界,因此在當時的我眼中,高考甚至有了一層浪漫而神圣的色彩。 至今還記得,我的中學校園有一棵百年榕樹,每到夏季,其冠宛如紅霞蔽日。暑假結(jié)束、新學期開學時,榕樹下會擺出一排小黑板,用娟秀的粉筆字寫著某班某某考進了某所大學。課余之時,我時常流連其間,想象著他們在大學的生活。繼而一種強烈的代入感會襲來,讓我興奮地期待著,跨過高考這扇門,我的未來和遠方又會是什么樣子。 那一年用電話查詢高考成績的時候,第一遍聽到成績,我竟然不相信它的真實性,反復向報話員詢問是不是看錯了。直到我進入了北京大學的校園,站在圖書館前,駐足未名湖邊,我才真正確認,我進入了我想象的未來,而且它應該比我以前所能想象的更加豐富多彩。 我無意將我的高考故事賦予太多成功學的意味。畢竟,這個故事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個人的局限性。如今,經(jīng)濟發(fā)達、資訊便捷,無論是在大城市還是小縣城,絕大多數(shù)孩子都能共享到基本差不多的認知結(jié)構(gòu)。在經(jīng)濟富足的基礎(chǔ)上,對個人生活體驗的追求,也使得同學們可以不再視高考為千軍萬馬搶著過的獨木橋,從而有更多時間發(fā)展個人的興趣愛好,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(zhì)。這是國家發(fā)展和社會進步的體現(xiàn)。 人生的每一步都錨定著后世的軌跡,如果讓我從高考經(jīng)歷中找到哪些價值,我的回答是:無論外部世界如何變化,無論個人的條件稟賦惡劣還是豐足,對于未來和未知的好奇,能激發(fā)出一個人身上持久而強勁的活力,從而踏過成長路上所必經(jīng)的荊棘。 (作者:張杰,系2003年河北省高考文科第一名,現(xiàn)為律師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