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<em id="kfqgr"><em id="kfqgr"></em></em>
  • <dfn id="kfqgr"></dfn>
    1. 當前位置:【新安中學首頁】>【教學教研】>【教育文摘
      課堂教學的審美旨趣
        [2017-06-08 20:07]  瀏覽次數:1977
      【字體:放大 正常 縮小】 【打印頁面】【關閉窗口

      課堂教學的審美旨趣

      來源:中國校長網 2017-6-8 作者:楊培明

         教學是以人的全面發(fā)展為指向的充滿人文價值和精神內涵的審美實踐活動。教學中人的審美存在體現在教學以人為中心,維護人的完整性,滿足人的需要,呵護人的自由,彰顯人的本質,讓人的尊嚴和價值在教學場域中得到充分關照。教學場域中人的審美存在表征為,在教學中學生是個性化的、具體的、自由的、自主的,學生在與未知世界的真實交往與對話中存在,在無限的可能和真實的生活中存在。

          教學的要義是成就個體生命的完整

          中國古典美學重視對人生美學問題的思辨,探討人生如何實現藝術化、審美化,主張通過積極主動的實踐來達到生命完滿和精神自由,從而成就審美的人生狀態(tài),這與教學的要義有著內在的一致性。人生的審美,主要是通過自我提升,并與自然和社會實現和諧共生而達到的一種理想狀態(tài)?!墩撜Z·雍也》中孔子說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”這種“樂”正體現了生命個體積極進取的心理狀態(tài),個體把外在規(guī)約轉化為內在需要,從而獲得生命自由?!墩撜Z·泰伯》中所謂“興于詩,立于禮,成于樂”,其中的“樂”既體現了個體生命求知若渴的狀態(tài),更體現了個體探索未知所具有的自由愉悅的內心感受。傳統人生美學的觀點對我們理解教育有很大的啟發(fā),如課堂教學應該是生命主體自由地求知和創(chuàng)造,學生在課堂上投入全部情感,探索未知世界。當前,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學生個體完整性的漠視。以分數衡量學生,是對學生全面發(fā)展的漠視;將學生封閉在課堂的有限空間,“兩耳不聞窗外事”,這是對學生完整生活的漠視;用強迫、單純預設、單向灌輸的方式進行教學,這是對學生完整人格的漠視。由于學生完整性被割裂或被壓抑,他們感受不到內在求知的好奇和學習的快樂。

          課堂的本質是學生學習,而學生學習的本質是生命個體的豐富和拓展,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,充滿了不確定性。教學中多關注學生的情感狀態(tài),營造開放、包容的課堂氛圍,減輕對學生深層心理活動的束縛,讓學生的自然性和自發(fā)性得到最大的保護,從而激發(fā)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(chuàng)造性。德國哲學家席勒提出,審美教育“正是要在理性占主導的文化和教育中保護和發(fā)展人的感性,重建和諧完整的人格”,意在找回人的完整性,讓學生“既有理性的成年性,又有想象的青春性”。

          教學審美發(fā)生在師生情感交融之中

          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世英認為,審美意識是超越主客關系達到與周圍事物交融合一境地的一種感受。這種感受是人生命的激蕩,當這種感受獲得適當的表現和抒發(fā),人就獲得一種滿足感,這種滿足感就是美的享受。顯然,教學的審美旨趣是在關系中得以生發(fā)的,其關鍵是人在關系中的存在狀態(tài)和心理感受。因此,決定課堂教學審美化實現程度的關鍵是,人在課堂中的存在是否得到呵護,學生本體與外在的關系是否和諧統一。

          課堂教學中的審美缺失表現為,在教學中看不見人的存在。比如,有的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的時候單純以教學目標為導向,忽視學生的差異;教師在教學設計的思路上是以教師視角考慮教學程序如何推進,而不是以促進學生學習為導向;教師在教學中以知識的大容量和高密度塞滿課堂,追求“高效教學”,以任務式、指令性的方式對待學生,忽略了激發(fā)人的主體性價值。諸如此類,課堂教學中看不到人的存在,看不到師生之間、教師之間、學生之間以及與生活世界的交往。課堂教學場域中“人的存在”的樣態(tài)主要取決于三個方面:一是人是否在現場,即教學的設計和實施是否圍繞人的需要進行;二是學生的學習是否自由,即學生是否有獨立思考的空間、選擇的能力和選擇的機會;三是教學場域是否開放,即學生能否依托學習共同體充分交換信息、共享學習資源,進行交流互動,課堂與學生的生活世界是否緊密相連。

          學生是成長中的生命個體,他們面對的理應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。自20世紀后期,西方哲學,尤其是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提出主體間性的交往理論之后,教學要形成師生之間各為主體的“對話”關系就成為一種相對普遍的認識。按照這種理論,教學過程不再是在單一本體和客體的兩極擺動,而是教師和學生以共同的客體為中介的交往過程,它生成的是多重主體間關系,包括師生之間的主體間關系、教師間的主體間關系、學生間的主體間關系,以及教師、學生作為客體的“文本”的創(chuàng)造者(即解釋者和文本作者)之間的隱性主體間關系。當這種關系不能通過交往的方式得以維護,教學中的審美感受就會遭到阻隔,因為“美”就誕生于情感交往之中,而“審美”正是對這一交往的感性體驗與理性思辨。在這一過程中,知識、技能與價值觀得到最為恰當的傳遞,課堂中師生的整體狀態(tài)也發(fā)揮到最佳。

          立德樹人是課堂教學審美的價值旨歸

          朱光潛先生在《樂的精神與禮的精神》一文中提出,禮和樂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基礎,“樂的精神在和諧,禮的精神在秩序”“樂是禮的內在性”,沒有樂,禮就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。以傳統文化之精神審視當下教學工作,教學中過多地強調對學生的控制,對程序的嚴格設計,對教學內容和目標“定型化”,實際上是過度張揚了“禮”而忽略了“樂”。教學中要追求“樂”的境界,不僅在路徑上“從定型化走向情境化”,更要追求教學的內在價值,關注學生發(fā)展的內在和諧,讓教學充滿審美情趣。近年來,各種教學模式層出不窮,令人眼花繚亂,但理性審視課堂教學的真正價值,仍然沒有走出教學的工具價值藩籬,人之“樂”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,課堂的價值理性式微。而以“審美”為核心和表現形式的審美課堂,將情感交往和價值培育作為本質內涵,體現了在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,在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、內容的編制以及教學方法、手段、模式等變革方面的審美價值取向。

          隨著教學研究從注重知識傳承轉向全面育人,課堂教學被賦予了強化課程意識、培養(yǎng)學生關鍵能力與學科素養(yǎng),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育人使命,而其實現在于創(chuàng)建融具體情境、學科內容、學科任務和教學活動為一體的開放式、對話式、情境式課堂,南菁高中將其命名為“審美課堂”。構建審美課堂需要師生共同把握將學科核心素養(yǎng)落實為課堂活動與校園生活的路徑和方法,倡導學習方式由封閉式、接受式、輸入式、講解式向開放式、體驗式、發(fā)現式與合作式轉變。同時,需要深入整合學科與課程,讓審美素養(yǎng)滲透至不同學科的課程之中,在校園、課堂之間,教師、學生之間形成一種情感互動的美學關聯;營造充滿美學精神的教學文化,激發(fā)學生內在的生命活力,以促進學生學習為教學導向;強化課程意識和育人意識,從注重知識傳承轉向全面育人,培養(yǎng)學生關鍵能力與學科素養(yǎng);創(chuàng)設促進教與學轉化的教學情境,教學充分體現教與學的統一、目的與過程的統一、價值與方法的統一、科學與藝術的統一。

          人的審美存在是人在教育生活中的理想狀態(tài),建立在教學對人存在的最大尊重上,強調人內在價值的充分激發(fā)和生命活力的充分釋放。關注教學場域中人的審美存在,其實質是把人置于教學生活的中心。這種轉向使課堂教學回歸到人的發(fā)展這一根本目的上來,充分滿足人在教學生活中的精神需要和價值實現,充分彰顯教學關注個性、提倡自主、回歸人性的意蘊,體現教學為了人、發(fā)展人、關注人、成就人的審美價值追求。讓人在教育中以審美的姿態(tài)存在著,實現教與學關系的轉變,這是深化教學改革的要義,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(fā)展的需要。

          (作者楊培明,系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校長、黨委書記,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“十二五”規(guī)劃2015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《基于優(yōu)秀傳統文化的普通高中美育課程整合研究》[項目編號:DHA150328]階段性成果)

      六安市新安中學 XJL編輯
      新安中學辦公室  發(fā)布


      總訪問量:人次 總瀏覽量:15704人次 日均訪問:20549人次 今日訪問:3564人次 在線人數:9024
      六安市新安中學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允許不得轉載信息內容、建立鏡像 網站備案號:皖ICP備05009496號 安徽教育網站前置審批號:JXQZ382
       Copyright? 2003 www.ahxazx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:皖西電腦有限公司六安新聞網
      郵編編碼:237151 辦公室:0564-2311115 教務處:0564-2315138
      国产情趣视频免费在线观看,亚洲福利色视频在线看,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国产,欧美日本一区二区综合另类 人妻无码a∨中文字幕 亚洲另类日韩精品无码

    2. <em id="kfqgr"><em id="kfqgr"></em></em>
    3. <dfn id="kfqgr"></dfn>